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计委关于成品油价格调整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04:18:03  浏览:824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计委关于成品油价格调整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国家计委


国家计委关于成品油价格调整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国家计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局(委员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
集团公司:
《国家计委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计电〔2000〕38号)下发后,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反映了一些问题,要求对有关规定给予重申或明确。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这次成品油调价,对计划内民用液化气出厂价管理办法未作变动,即仍由省级物价部门商石油、石化集团公司按照比价关系,根据合理补偿成本,兼顾居民承受能力的原则制定。由于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力度较大,各地也要相应适当加快调价步伐,保证实现今明两年内达到与汽油
价格的合理比价关系的目标。
二、现行批零差率的有关规定不变,即在执行配送制的地区,石油、石化集团公司供应系统外社会加油站的汽、柴油批发价,批零差率原则上不得小于5.5%;未执行配送制的地区,由省级物价部门在此基础上加运杂费合理确定批零差率的低限。
三、对调价前已售未提油品,仍按原价付货,石油经营企业不得追补价差或折扣数量。
四、石油、石化两个集团公司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用好企业定价权,为下属企业及系统外经营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价格规定提供基础和保障。各地石油公司和加油站要严格执行国家和集团公司规定的价格和批零差率,不得擅自突破,同时要严格执行当地批零划分和批发起点的有
关规定,对应享受批发价的用户要按规定以批发价供应,不得以化整为零或硬性指定到零售点提货等形式变相提高价格。
五、各地物价部门要开展一次油品价格的专项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超价或变相涨价的行为,要依《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从严查处。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我委。
六、目前正值国内柴油消费旺季,部分地区柴油资源偏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要积极组织生产,努力提高柴、汽比,根据市场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规格品种,同时安排好调运,确保各地市场供应。



2000年6月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日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民航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民航局



第一条 为奖励在民航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调动和发挥民航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民用航空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结合中国民用航空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奖励的范围包括:应用于民用航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在重大工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技术基础工作;自然
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成果。
第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应用于民用航空建设,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测试方法和新设计等。
(二)在推广、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工作中,或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三)在民用航空重大工程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四)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推动民用航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五)在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基础技术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六)阐明自然现象、特性、规律,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公认,并确认有较大实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成果。
第四条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下列三等,并分别发给荣誉奖和相应的奖金。
奖励等级 荣誉奖 奖金
一等奖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 5000元
进步奖奖状、奖励证书
二等奖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 3500元
进步奖奖状、奖励证书
三等奖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 2000元
进步奖奖状、奖励证书
项目的奖励等级,应根据技术(或学术)水平、技术难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对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大小进行综合评定。具体评审标准另订。
第五条 凡民用航空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或任务来源于民用航空局而由非民航单位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只要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要求的,项目完成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
已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其他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不再申报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六条 申报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鉴定,并有明确的鉴定结论。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定一次。项目完成单位或个人在申报奖励时,应按《填写说明》的要求填写《民航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并备齐应有的附件。民用航空企、事业单位的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报送民航局科教司
。民用航空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人非职务研究成果,可直接报送。
第七条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由民航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批准和授予,其办事机构设在民航局科教司。
第八条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由民航局在生产发展基金中开支。
第九条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不得重复发放,对已经获过奖励,后又评为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而且提高了奖金额的项目,奖金只发给其差额部分。
获奖项目的奖金应按对该项科技成果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主要完成人所得奖金应占奖金总额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
第十条 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的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晋级、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在授奖前应在《中国民航报》上公布。在公布之日起二个月内,如有异议,应以书面形式提出,由项目申报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民航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裁决;二个月内无异议的,即行授奖。
第十二条 对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的项目,由民航局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择优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十三条 获奖项目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明属实,应撤销其奖励,退回奖金,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民航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85)局字第121号文发布的《民航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奖励暂行条例》中有关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条款同时废止。

附:《民航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填写说明
申报民航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以下简称民航局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必须按申报书中规定的格式填写并报齐应有的附件,否则一律不予受理。
(1)《民航局科技进步奖申报书》的规格为标准16开纸(高260毫米,宽187毫米),竖装,左边留25毫米作为装订用。正文打印或铅印,字体不得小于4号字。申报书及其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不加封面。经民用航空企事业单位的科学技术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初审
合格的项目,报送民航局科教司。报送份数:总共17份,其中申报书和附件1、2、3、4装订成册,一式14份;申报书和附件1、23、4、5合装成册,一式3份。
(2)《项目名称》应简明、准确、应与该项目鉴定证书的名称基本一致。一般不准用代号。字数(含符号)不得超过35个汉字。
(3)《主要完成人》按《民航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实施细则》规定的条件和数额填写,并按贡献大小顺序排列。
(4)《主要完成单位》按《民航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实施细则》规定的条件和数额填写,并按贡献大小顺序排列。
(5)《任务来源》指申报项目是属于哪一级计划下达的任务,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A国家攻关:指正式列入五年计划中科技攻关项目的任务。
B其他国家计划:指除攻关项目以外的国家计划项目。
C部、委:指国家计划以外,国务院各部、委或中央机关团体下达的任务。
D省、市、自治区:指国家计划以外,由省、市、自治区(通过有关厅局)下达的任务。
E企业委托:指各种(全民、集体、中外合营等)企业委托的项目。“委托”关系应以正式合同、协议等为依据。
F其他单位委托:除上述(E)各项外,其他单位(包括个人)委托的项目。
G中外合作:指由外国单位或个人委托,且成果为我国可共享的项目。
H自选:指本基层单位提出或批准的,占用本职工作时间研究开发的项目。
I非职务:指个人自选不占用本职工作时间和完成者无正式工作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
J其他:不能归属于上述各类的研究开发项目。
(6)《研制起止时间》指申报项目从开始研究到成果通过鉴定或审查验收的时间。
(7)《成果用于生产时间》指成果正式投产时间或技术措施正式应用于实践的时间。
(8)《成果进度》指申报项目属于阶段性成果或属于最终成果。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阶段性成果指重大科技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最终成果指项目已完成,不再继续进行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
(9)《组织鉴定单位和时间》指申报项目成果鉴定的时间和组织鉴定的单位。
(10)《基层申报单位》指组织项目申报的省(区)局。
(11)《申报部门》指组织项目申报的各管理局、公司、机场、院校、工厂、科研所、设计院。
(12)《申报日期》指申报部门向民航局科教司提出项目申报的日期。申报项目受理截止期限,以邮戳为准,当邮戳不清时,以收到日期为准。此栏目由民航局科教司填写。
(13)《申报等级》指经申报部门初审后,建议授予民航局科技进步奖的等级。
(14)《内容提要》指公开向国内外宣传介绍获奖项目简要技术内容和推广应用情况。
内容提要全文字数应在600—800汉字范围内,包括下列内容(不含关键技术和需要保密的内容):①项目的适用范围;②项目采用的科学技术原理;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体技术水平;④实际应用效益及推广程度等。
(15)《当前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概况》应引用国内外有关技术文献,说明当前解决同类课题已有哪些先进技术,及其采用的科学技术原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16)《申报项目的详细内容及申报理由》应按下述规定内容及顺序详细填写。项目的详细内容是审查、评审项目是否符合授奖条件的基本依据,应详细阐述。其中凡涉及需要保密的内容,必须在有关文字下方位划出横线标记。
(16—1)《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应包括:A.采用的技术原理。B.关键技术及创造点。应简明、准确、完整地表达项目的技术实质和创造性的贡献内容,并顺序列出解决的关键技术要点,本段文字(含符号)不超过400个汉字。C.必要的图表、照片。
属成果推广、软科学等类申报项目,应以具体事例说明采用的技术措施是最佳措施,并指出其创造性的贡献。
(16—2)《项目与国内外已有的同类先进技术全面对比情况》应着重就申报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体技术水平同当前的国内外同类最先进技术进行全面比较,加以综合评述,说明本项目的先进性。此外,还应依据鉴定证书对该项目评定的水平,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16—3)《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应说明申报项目已应用的范围,实际应用和推广的程度及推广难度等情况。
推广项目还应说明推广者在已取得重大效益的地区、单位,所采用的创造性推广措施。表内两栏需在相应内容的字母上划“√”。
(16—4)《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中经济效益系指由于采用新技术或措施,已产生的直接(一次)累计净增经济效益和年均净增经济效益(两者同时列出),如年净增产值,上缴税金,利润留成额,或年节约能源(换算成标准煤),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均以具体数字说明。同时说明计算指标的依据和计算方法。如有间接或潜在的经济效益,也可说明,供评审参考。并列出主要生产和应用单位的名称。
(16—4A)《经济效益情况表》栏目中填写的数字应以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的数额为基本依据。
各项投资数即包括一般研究开发费,又包括基建费。基建费是指上级或委托单位以基建费(包括设备购置费)名义,专用于此项目的拨款。
《国家拨款》指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计划项目的专项拨款(通过各部、委或省、市、自治区)。
《部门、地方拨款》指国家计划外部门、地方自行下达项目的拨款。
《单位自筹》包括单位自有经费和银行贷款等。
《个人自筹》包括个人自有经费和银行贷款等。
《外国资金》包括外国的团体和个人提供的赠款、贷款和委托经费等。
《生产投资》指为使该成果投产应用,拨给各应用单位的生产试制(试验)费、基建费和技术改造费的累计数。
《其他投资》指除上述科研投资和生产投资外,其它资金投入的总额。
《科研收入》指该成果从研制成功至申报奖励时为止的这个期间内研制单位所取得的各项收入总额。
《新增产值》指采用该成果新增加的产值,以实际出厂(国家收购)价格计算。
《新增利税》指采用该成果新增加的盈利,包括上缴税金和利润。
《创收外汇》指创收的外汇指标其所得利润应按当时国家汇率折合成人民币,计入新增利税栏目。
《增产节约》中“增产××”,“节约××”各项数字,均指由于采用该成果后与未采用之前相比较而得的数字。写明数量,同时应按国家审定的计划价格折合为人民币。其增产节约折合人民币的总金额一般均应累计入《新增利税》,其中未计入部分的金额应单独填入《未计入新增利
税》栏目。
《应用至鉴定时累计与年平均》,各项累计数是指从成果正式应用至成果鉴定为止的期间内,各成果应用单位所取得的相应数字之和。年平均指这个期间的年平均数。
《应用至申报奖励时累计与年平均》各项累计数是指从成果正式应用至申报时为止的期间,各成果应用单位所取得的相应数字之和。年平均指这个期间的年平均数。
《增收(节支)总额》指从成果正式应用到申报奖励为止这个期间内,各成果应用单位所取得的增收(含节支)总额。增收(节支)总额=科研收入+新增利税+增产节约中未计入新增利税金额。
《应用后年均增收(节支)金额》指成果从开始正式应用至申报奖励时为止期间的年平均
新增利税+增产节约中未计入新增利税金额
=--------------------
成果应用时间(年)
应用后年均增收(节支)金额
应用后年投资收益率=---------------
科研投资+生产投资+其它投资
《经济效益总计》目前尚无标准的计算方法,可先不填写,待统一通知后再填。
(16—4B)《社会效益情况》指申报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才的培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消除公害污染;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医疗保健;提高国防能力;保障国家和公共安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对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
起的作用,应详细地作出说明,凡能采用定量方法说明的,均须有具体数字,并在相应内容的字母上划“√”。
(17)《本项目曾获奖励情况》指申报项目的成果曾经获得过何种何级科技成果奖励的情况,包括奖励名称、时间、授奖单位、奖励等级及奖金额。
《曾获何种奖励》系指以下四个方面:①曾获最高科技奖励名称;②曾获其他专项奖励名称;③获非政府部门奖励名称;④获国际奖励名称。
(18)《基层申报单位审查意见》由组织项目申报的省(区)局或分公司填写。
(19)《申报部门初审意见》由各管理局、机场、公司、院校、工厂、科研所、设计院填写。
(20)《附件目录》指必须随《民航局科技进步奖申报书》附报的文件。各附报文件均应按要求填写,内容须简明、准确、字迹要清晰、工整。
附报文件如下:
①技术鉴定证书或其它有关视同鉴定的证明文件。(20—1)
②成果应用于生产或技术措施应用于实践的证明。(20—2)
③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20—3)
④主要完成人情况表。(20—4)
⑤主要研究实验报告。
各种附件的规格大小应与《申报书》相同,并按顺序装订在申报书后面。
(20—1)《技术鉴定证书或其它有关视同鉴定的证明文件》应是原件的副本或复印件。
(20—2)《成果应用于生产或技术措施应用于实践的证明》是基层申报单位送请直接应用该项成果的单位出具生产、应用证明的填写格式。凡在《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16—4)中被列为主要生产应用单位,均应出具该项证明。
(20—3)《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由基层申报单位填写。
《单位名称》应是单位名称的全称。
《单位性质》按如下规范(连同相应的字母)之一填写:A科学院属;B大专院校属;C省、部属;D地、市属;E县属;F机关团体;G其它事业;H大型企业;I中型企业;J小型企业;K集体企事业;L个体;M联合体;N中外合营;O其它。
A科学院属:指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单位。
B大专院校属:指经过国家教委批准备案的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所属的单位,包括业余、函授、电视大学;不包括中等专科学校。
C省、部委属:指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中央机关团体直属的专职研究与开发机构。
D地、市属:指地、市级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直属的专职研究与开发机构。
E县属:指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直属的专职研究与开发机构。
F机关团体:指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机关单位和各级社会团体。
G其它事业:除上述单位之外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如中专、中小学、医院等。
H.I.J.大、中小型企业:指按国家规定划分的大、中、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
K集体企事业:包括各级各类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事业单位。
L个体:指完成者是个体户或无正式工作单位的情况,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作。
M联合体: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种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综合性的或单一性的合作合营单位。
N中外合营: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营的单位,非指各种形式的临时的中外合作项目。
O其它:指不能包括在上述各类的其他单位。
(20—4)《主要完成人情况表》由每个主要完成人按表格的填写说明填写。
《姓名》(中文)应是主要完成人现用姓名。
《姓名》(英文)系姓名中文的汉语拼音。
《侨务情况》在相应的字母上划“√”。华侨应同时在括弧内填写侨居国。
《政治面貌》在相应的字母上划“√”。民主党派应在括弧内填写具体党派名称。
《技术职称级别》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D未定: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在实习或试用期间,未能授予职称者。
E无职称:指中专以下文化程度,不授予职称的人员,如工人。
F其它:指不包括以上所列各类,且不能类比人员。
《职称名称》应写明具体职称名称。
《获得学位》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现任职务级别》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职务名称》应写明具体职务名称。职务和级别应是干部管理部门正式任命和认可的。
《文化程度》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掌握外语水平》(程度)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A精通:对该语种有很强的阅读、听力、会话和写作的能力。
B熟练:可以熟练地阅读和笔译该语种文献资料的能力,并有较好的听力和会话能力,能起草简单的外文文稿。
C良好:有一般阅读和笔译该语种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能进行一般的简单会话。
D一般: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笔译该语种的文献资料。
《工资额》(元以下四舍五入):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及奖励工资;企业单位填写标准、浮动、奖励、加班工资及岗位津贴、工资性补贴的总额。
《人均住房面积》按居住面积除以正式居住户口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20—5)《主要研究实验报告》应是申报项目研究实验报告原件的副本或复印件。
民航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1)
一、项目基本情况
---------------------------------------
| 项目名称 | |
| (2) | |
|------|------------------------------|
|主要完成人 | |
| (3) | |
|------|------------------------------|
|主要完成单位| |
| (4) | |
|------|------------------------------|
| 任务来源 |A国家攻关、B其它国家计划、C部、委、D省、市、自治区、E |
| (5) |企业委托、F其它单位委托、G中外合作、H自选、I非职务、J其|
| |他。 |
|------|------------------------------|
| 研 制 | | 成果用于 | |
| 起止时间 | | 生产时间 | |
| (6) | | (7) | |
|------|----------|-------|-----------|
| 成果进度 | A阶段性成果 | 组织鉴定 | |
| (8) | B最终成果 | 单位和时间 | |
| | | (9) | |
|------|----------|-------|-----------|
| 基 层 | | 申报部门 | |
| 申报单位 | | (11) | |
| (10) | | | |
|------|----------|-------|-----------|
| 申报日期 | | 申报等级 | |
| (12) | | (13) | |
---------------------------------------

---------------------------------------
| 内容提要(14): |
| |
| |
---------------------------------------
---------------------------------------
| |
| |
| (600—800汉字) |
---------------------------------------
二、当前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概况(15)
---------------------------------------
| |
| |
| (纸面不敷,请加页) |
---------------------------------------
三、申报项目的详细内容及申报理由(16)
---------------------------------------
| 1.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16—1) |
|-------------------------------------|
| A.采用的技术原理: |
| |
---------------------------------------
---------------------------------------
| B.关键技术及创造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400个汉字)
---------------------------------------
---------------------------------------
| C.必要的图表 |
|-------------------------------------|
| |
---------------------------------------

---------------------------------------
| 2.项目与国内外已有同类先进技术全面对比情况(16—2) |
|-------------------------------------|
| 项目水平:A国际首创、B国际先进、C接近国际先进、 |
| D国内首创、E国内先进 |
|-------------------------------------|
| 综合评述: |
| |
| (纸面不敷,请加页) |
---------------------------------------

---------------------------------------
| 3.项目应用和推广情况(16—3) |
|-------------------------------------|
|A、功效提高 | 应推广应用 | 已推广应用 | |
|B、节约 %|---------|---------| 推广程度% |
|C、延长使用时限| 数量 | 单位 | 数量 | 单位 | |
|D、新增单产 | | | | | |
|--------|----|----|----|----|--------|
| | | | | | |
|--------|----------------------------|
|未达到推广应用 | A无接产单位 B缺乏资金 C技术不配套 D其它 |
|数量和程度的原因| |
|-------------------------------------|
| 内容叙述: |
| |
| (纸面不敷,请加页) |
---------------------------------------

---------------------------------------
| 4.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16—4) |
|-------------------------------------|
| 经济效益情况(16—4A): |
| |
| (纸面不敷,请加页) |
---------------------------------------
经 济 效 益 情 况 表 (16—4A表)
----------------------------------------
| 科 研 投 资 仟元 |
|--------------------------------------|
| 国 家 拨 款 | 自然科学基金 | 部门、地方拨款 | 委托单位拨款 |
|---------|--------|---------|---------|
| | | | |
|---------|--------|---------|---------|
| 单 位 自 筹 | 个 人 自 筹| 外 国 资 金 | 其 它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生 产 投 资 仟元 |其它投资 仟元 |
|----------------------------|---------|
| 国家拨款 | 单位自筹 | 其 它 | 合 计 | |
|------|------|-------|------| |
| | | | | |
|--------------------------------------|
| 科 研 收 入 仟元 |
|--------------------------------------|
| 试验产品 | 成果转让 | 技术服务 | 其 它 | 合 计 |
|------|------|-------|------|---------|
| | | | | |
----------------------------------------
(接16—4A表)
----------------------------------------
| 应 用 后 经 济 效 益 |
|--------------------------------------|
| | 时 间 | 应用至 |应用至鉴 |应用至申报|应用至申报 |
| | 项 目 |鉴定时累计|定时年平均|奖励时累计|奖励时年平均|
| |-----------|-----|-----|-----|------|
| | 新增产值 仟元 | | | | |
| |-----------|-----|-----|-----|------|
| | 新增利税 仟元 | | | | |
| |-----------|-----|-----|-----|------|
|增| 创收外汇 仟美元 | | | | |
| |-----------|-----|-----|-----|------|
| | |增产| | | | |
| |煤 千元/千吨 |--|-----|-----|-----|------|
| | |节约| | | | |
| |--------|--|-----|-----|-----|------|
| | |增产| | | | |
|产|电 千元/千度 |--|-----|-----|-----|------|
| | |节约| | | | |
| |--------|--|-----|-----|-----|------|
| | |增产| | | | |
| |油 千元/千吨 |--|-----|-----|-----|------|
| | |节约| | | | |
|节|--------|--|-----|-----|-----|------|
| | |增产| | | | |
| |钢材 千元/千吨|--|-----|-----|-----|------|
| | |节约| | | | |
| |--------|--|-----|-----|-----|------|
| | |增产| | | | |
|约|木材千元/千米3 |--|-----|-----|-----|------|
| | |节约| | | | |
| |--------|--|-----|-----|-----|------|
| | |增产| | | | |
| |粮食 千元/千吨|--|-----|-----|-----|------|
| | |节约| | | | |
| |--------|--|-----|-----|-----|------|
| | |增产| | | | |
| |其它 千元/千吨|--|-----|-----|-----|------|
| | |节约| | | | |
| |-----------|-----|-----|-----|------|
| | 未计入新增利税 | | | | |
| | 折合人民币 仟元 | | | | |
|-------------------|-----------|------|
| 增收(节支)总额 | |应用后年均增收(节支)| |
| 仟元 | | 金额 仟元 | |
|----------|--------|-----------|------|
|应用后年均投资收益率| | 经济效益总计 | |
| % | | | |
----------------------------------------

---------------------------------------
| 社会效益情况:A科技、B教育、C管理决策、D自然资源保护、E环保、F安全|
|(16-4B) 生产、改善劳动条件、G医疗卫生、H国防、I公共安全、J人民|
| 生产、K其他 |
|-------------------------------------|
| 详细叙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过120个汉字)
四、本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有待改进的方面
---------------------------------------
| |
| |
---------------------------------------
五、本项目曾获奖励情况(17)
--------------------------------
|何年何月| 曾获何种奖励 |奖 励 |奖金数额| 授奖部门 |
| | |等 级 | | |
|----|--------|----|----|------|
| | | | | |
|----|--------|----|----|------|
| | | | | |
|------------------------------|
|备 注 |
| |
--------------------------------
六、评 审 意 见
--------------------------------
| 基 | |
| 层 | |
| 申 | |
| 报 | |
| 单 | |
| 位 | |
| 审 | |
| 查 | |
| 意 | |
| 见 | |
|(18)| |
--------------------------------

--------------------------------
| 申 | |
| 报 | |
| 部 | |
| 门 | |
| 初 | |
| 审 | |
| 意 | |
| 见 | 公 章 |
|(19)| |
| | 年 月 日 |
|----|-------------------------|
| 民 | |
| 航 | |
| 局 | |
| 主 | |
| 管 | |
| 业 | |
| 务 | |
| 司 | |
| 复 | |
| 审 | 公 章 |
| 意 | |
| 见 | 年 月 日 |
|----|-------------------------|
| 民 | |
| 航 | |
| 局 | |
| 科 | |
| 教 | |
| 司 | |
| 复 | |
| 审 | 公 章 |
| 意 | |
| 见 | 年 月 日 |
--------------------------------

--------------------------------
| 民 | |
| 航 | |
| 局 | |
| 科 | |
| 学 | |
| 技 | |
| 术 | |
| 委 | |
| 员 | |
| 会 | |
| 审 | |
| 批 | |
| 意 | 公 章 |
| 见 | 年 月 日 |
--------------------------------


七、附 件 目 录(20)


1.技术鉴定证书或其它视同鉴定的证明文件。(20—1)
2.成果应用于生产或技术措施应用于实践的证明。(20—2)
3.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20—3)
4.主要完成人情况表。(20—4)
5.主要研究实验报告。(20—5)

附件2
成果应用于生产或技术措施应用于实践的证明(20—2)
------------------------------
|项 目 名 称 | |
|--------|-------------------|
|应 用 单 位 | |
|--------|-------------------|
|应用成果起止时间| |
|--------|-------------------|
|通 信 地 址 | |
|----------------------------|
| 经 济 效 益 |
|----------------------------|
|年 度| |
|--------|-------------------|
|新 增 产 值 | |
|--------|-------------------|
|新 增 利 税 | |
|--------|-------------------|
|节 支 金 额 | |
|--------|-------------------|
|其 它 收 入 | |
|--------|-------------------|
| 年增收金额 | |
|----------------------------|
| |
| 应用单位财务部门 (盖章)|
| 年 月 日 |
------------------------------
(接20—2表)
------------------------------
| 社会效益: |
| |
|----------------------------|
| 应用情况: |
| |
| 应用单位(盖章) |
| 年 月 日 |
------------------------------

附件3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20—3)
------------------------------
|序| |所 属| |单 位|
| | 单 位 名 称 | |通 信 地 址| |
|号| |省、部委| |性 质|
|-|---------|----|-------|---|
|1| | | | |
|-|---------|----|-------|---|
|2| | | | |
|-|---------|----|-------|---|
|3| |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